文 Lilliane

有時候我也不想要這麼正向,但是隨著年歲增長
慢慢地感覺到「憎惡」是多麼勞累的事情
於是你所能做的就是忍耐與不要回頭,
也許初衷並非良善,
但所能做的就是不斷地看見與吞忍,
直到有一天你夠強大到在不傷害自己的前提下,
狠狠地遺忘。

如果有一天發現自己不再被傷害,
那也不是灑脫與成熟所能造成的,
而是你真的發現了你的目的,
姑且稱為存在的目的吧,也或許什麼也不是;
但你就是知道,心中所欲總不是指向外,
而是向著內心那一層緊緊捏著出口的,死穴。

有時我們會稱之為逃避,
有時叫超脫,又或者說是放下
如果能夠定義的話,我想界限就在於
是否能分清楚關於所謂的欲望來自何方。
然後才能慢慢地釐清誰是誰的主宰,
本體從來就不是理智所能駕馭的,
也從來不會隨著欲望遠走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炯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