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 Alis

1
「把到目前為止漠視的東西一個一個連繫起來的話是會有所改變的」          
           
(AIBA@宅老所,伊藤先生的話)

2
宗翰所說的「生活」二字,真是好精準啊(何解偏生中文不是?)


3
也是輕與重,卻不是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


4
性別角色也有關係
「因為沒有被這樣期待,所以可以完全依自己的想法創造/根本沒有這種想法」
「因為被這樣期待,所以必須給出回應,承諾或拒絕變成了選擇」


5
更重要的變因是年紀

昱嫺某回提的問題:
水瓶由天王至土星,說明上個時代的變革是下個時代的塑造
並不是忘記了反叛與質疑,而是「打造」變得更重要了(「改」與「造」)
而一面質疑著自己一面打造,這樣的事情雖然也有,可是會變得很辛苦
進兩步退一步雖然也是進,卻比只進不退慢得多
批判就是理想嗎?就是正確嗎?這樣是把態度拉來當性質了

所謂的主流、常態,就是河中央那些不必考慮摩擦係數、絕不會跟自己過不去、
貫徹始終者,但也不是全都一樣的面目
有些人沉穩,有些人爽快,有些人老辣無雙,有些人順水推舟,有些人隨波逐流
表現可以類似,性質卻迥異。分辨這一點,方可謂知榮辱

我個人對於「把跟自己態度不同的人全打成小人」這樣的處理方法,敬謝不敏
但是與自己態度不同的人,我也全面迴避就是了


6
南陽有隱居,高眠臥不足:東漢末還是終南捷徑,此後卻視作逸興遄飛?
--臥龍是臥,可不是懶

7
當珮怡說出「妳已經準備好獨身生活了」
透過這樣的觀察,忽然知道了台中這個星期意味著什麼

古琴、煮食、園藝,是我存在的地方就會有/應該要有的事物
「居家生活心性的顯現」
可是在家裡,與另一個人/多個人共享的空間
心性會退讓、摺疊、妥協,會摩擦、定義、刮取出新的心性
一個人作覺得好玩的事,多個人未必盡然
大家一起做才會快樂的事,一個人也無從享受這種興致
在家裡會做的事,與自己一個人會做的事
事情本身相同,可是意義已有了變化

我所忽略的東西,是「非自願性地與人共享」這件事
          。。。。
時間、空間,乃至於心性,是互相定義而成,而非一惟一的
自願進入一段關係:感情、室友、朋友、工作等等,嗣後雖然發現不那麼適合
然而最初自己畢竟有選擇,也只能摸摸鼻子自認,這是代議制度想法的拷貝
可是人生大部分的場景,或者說場景本身的構成,自願的部分其實很少
--如同溫水青蛙喻,關鍵不是青蛙,而是鍋下的柴火

單純只是「活著」,非常簡單
可是生活,卻會因著重重疊疊的變項,像分類卡那樣抖落出屬於自己的一張
到頭來,這張本應屬於自己的分類卡,卻回過頭來定義了自己
百口莫辯、啞口無言、不由分說,不是像身分、學經歷這麼簡單的事
甚至也不是這樣那樣的選擇加總後的反應
而是類似於正在活的一切,被這樣一刀一斧雕出了眉尖嘴角
回過頭才驚覺已成了某種樣子

而那些由於與人相連而抵觸、強壯、迤邐、摧折的部位
那些由內向外望的觀點迥異所生起伏的平面與盲點
跟世上所有的分類一樣,教人不再彼此了解

可是不能完全了解不代表結局只有誤會
還有輕重的取捨調校,還有語言,還有信任,還有時間
還有偶然與巧合,還有同步律,還有負負得正,雙重錯認後的皆大歡喜
還有一加一不等於一加一的化合與質變

這些是不與人分享便不能明白的
但反過來說,也只有時時脫離當下的狀態才好看清
現在的我,對於人的「非自願狀態」感到好奇
並非出於好惡,而是意識到人竟然如此地被環境與他人所決定
然而那茫然與陌生所打造的恐懼與拒斥,那一晌貪歡所錯鑄的枝節與認知
卻是一樣的啊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炯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